04年,我带的高中英语的教材课本里,有一篇介绍《哈利·波特》的文章,对这部作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期待能读到它。
后来的某天,去逛书店,看到了书架上的《哈利·波特》第一部,便毫不犹豫的买下了。回到家,立刻读起来,深深的被吸引了,用了两天的时间,一口气就读完了,然后兴奋地分享给儿子。当时儿子读小学二年级。儿子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,认真读了起来。
后来又去书店,发现了《哈利·波特》2、3、4、5、6部,一股脑全部买下,带回家和儿子一起读。儿子又分享给他的同学,小朋友们有的就向我儿子借书读,有的就回家告诉父母,也买来读,很快在他周围掀起了一股哈利热。我的先生当时在西安读博士学位,长年不在家,有次他回来,饭桌上,我和儿子热烈地谈论起伏地魔,摄魂怪,魁地奇球……等奇奇怪怪的词语,先生在旁边大眼瞪小眼,压根听不懂我们在说啥,愣是插不上话,还以为我们中了魔怔!
期间,大姐家有只别人家送来不想养了的小狗狗,因为大姐已经养了两只大的看门的猎狗,也不想要这只小狗狗。问我要不要养。我是特别喜欢猫咪,对狗狗倒不是那么热衷,但是觉得这只小狗狗已经被遗弃一次了,如果大姐也不想要的话,不知它的命运会怎样?太可怜了,于是就带回家养。
大姐家是土院子,狗狗浑身很脏。我带回家,洗干净了,竟然是很漂亮很可爱的一只狗狗呢!白色的毛,背上、脑袋上有几处是黄色的毛,两只眼睛特别明亮有神。而且,它很懂事,从来不在家里拉屎撒尿,它要想排便了,就站在门口,一声不响地看着你。当你打开门,它就出去下楼,在草坪排完便自己就上来了,当时我家住7楼。
得给狗狗起个名字,叫什么好呢?有了!就叫它哈利!哈哈,不错的主意!狗狗显然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,一叫“哈利”,它立刻摇头晃脑,盯着你看。
于是每天,儿子下楼上学,它就跟着下楼去,但是走到楼下,它就不走了,就卧在楼下的草坪上,看过往的行人。儿子放学了,楼下就会想起一片“哈利,哈利”的呼唤声,小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围着哈利,逗它玩一会,随后它就会随着儿子上楼回家。儿子的同学们都很羡慕儿子有一只名叫哈利的狗狗,儿子也是满脸的神气。
几个月过去了,我们都开始喜欢上哈利了,它也比来时长大一点了。可惜,有一天,我下楼带着哈利,留它在楼下的草坪上玩,我要去超市买东西,楼下的超市里没有卖的,就走出学校院子大门外的超市去买,大概出去的久了点,回来时,发现哈利没在楼下的草坪了,然后到处找都没有找到,哈利丢了,再也没有回来。不知道是自己走丢了,还是被人带走了,总之再也不见了。我们都很难过很遗憾。这是我曾经最喜欢的一只狗狗,至今都非常怀念。
后来,有好多为人父母的朋友,会让我给他们孩子推荐好书的时候,我首先推荐《哈利·波特》。再后来,当我到了图书馆工作,大约是14年左右吧,我们图书馆集体出外去采购书籍,我看到了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,就毫不犹豫的录入采购数据里了。所以我们的图书馆的书架上也就有了全套的《哈利·波特》。但是同学们却鲜有人借阅。我深感遗憾,因为我是哈迷。
《哈利·波特》是英国作家J·K·罗琳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,共7部,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,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·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。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·波特在校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。
小说中展现了善与恶的斗争,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,而更为突出的是,爱的力量,真爱的力量。父母对哈利的爱。哈利的父母在遭遇伏地魔袭击,在死前十分危急的那一瞬,把爱通过魔法根植于尚是幼儿的哈利体内,使得哈利幸免于难,而只在额头留下一道标志性的闪电形伤疤,此后,在哈利遇到任何危险境遇的时候,这种强烈的爱能呼唤出守护神来保护哈利脱离险境。邓布利多校长、海格、斯内普教授对哈利的师生之爱。郝敏、罗恩与哈利配合默契,患难与共的友谊之爱……这种爱的主题贯穿于整部故事情节中,是打动读者内心的关键因素。
哈利还是年幼的少年,在魔法学校学习魔法,自己的魔法功力还不足够强大,屡次遭遇并战胜邪恶的伏地魔,却似乎总是那么的不经意,无辜或者说不是刻意而为。这样的塑造,一方面符合一个孩子的懵懂,年少无知状态,同时一反很多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形象时所特意展现的那种伟大、强大、果敢等的俗套,而且这样的手法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中,从而使哈利波特英雄形象更为饱满,贴切。全书大部分透过哈利自己的视角来表述,使人读起来备感亲切。
小说中給读者充分展现了神奇的魔法世界,我特别惊讶于作者奇妙而丰富的想象力,一切都那么怪诞,但又似乎很合情合理,我甚至觉得作者是不是曾经在魔法世界里生活过?否则怎么会描写的那么逼真形象?
如果你认为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是少儿作品?No!我认为是老少皆宜的好作品,除非你已经不具备童心和好奇心!不信,你就来读读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