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"当白居易笔下的诗句穿越千年时空,在钟兆云的《奔跑的中国草》中重现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株株顽强生长的草,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。《奔跑吧中国草》以林占熺教授为轴心,将一株草的命运与家国情怀、人类福祉紧密交织。这株草,是“菌林矛盾”的破局者,是黄沙戈壁的征服者,更是“一带一路”上传递中国智慧的使者。读罢此书,方知何为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的谦卑,何为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的担当,何为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的奉献。
一、草根之志:从苦难中破土的坚毅
林占熺生于闽西连城,童年记忆是“镰刀挂上壁,眼泪如雨落”的贫瘠。饥饿与困顿,让他立下“以农富农”的宏愿。书中记载,他高考志愿全填农业院校,毕业后放弃仕途,投身菌草研究,只因“农民太苦了,不能让子孙后代再脸朝黄土背朝天”。这种选择,恰似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士人精神,又如郑板桥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赤子之心。
菌草研发初期,林占熺负债累累,夜宿窑洞,与刺鼻的福尔马林为伴,甚至兄弟殉职、家人不解。钟兆云以细腻笔触描绘其“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孤寂:在宁夏戈壁,他借月光巡查菌草生长;在阿拉善,他手捧发酵的牛羊粪便笑称“此中有真香”。这般痴狂,令人想起贾岛“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的执着,亦如陆游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赤忱。
二.草根初心:从荒芜到繁茂的文明基因
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”清代诗人袁枚的这句诗,恰如林占熺的科研人生。1983年,他辞去副处长的官职,负债五万元,在福建的荒山秃岭间开启菌草研究。彼时,福建山区的菇农为种菇伐木成风,导致“菌林矛盾”愈演愈烈,生态崩坏与贫困交织成恶性循环。林占熺的初心,是“以草代木”,用菌草替代木材培养食用菌,既护山林,又富百姓。在福建的土地上默默耕耘,于艰难困苦中坚守,这份对科研的执着与对百姓的担当令人动容。他在那片荒芜中种下的,不仅是菌草的希望种子,更是改变命运的曙光。这一选择,看似微小如苔,却暗含“为天地立心”的儒家担当。而这曙光,并未局限于福建的山川大地,它如同一束璀璨之光,冲破地域的限制,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蔓延开来。从国内的闽宁大地到遥远的世界各国,菌草开启了一段跨越山海、传递希望的伟大征程,书写着从荒芜走向繁茂,从国内走向国际的传奇篇章 。
书中描写他初到长汀时的场景:“山丘荒秃、耕地沙化、悬河耸立”,百姓“屋漏墙破、衣衫褴褛”。这让人想起杜甫笔下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民生疾苦。而林占熺的回应,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执着。他像一株倔强的野草,扎根于贫瘠的科研土壤。没有实验室,他自建陋室;缺乏资金,他抵押家产;面对质疑,他以诗明志:“仕途或有涯,科学阔无边”。这种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气魄,正是中华文化中“士不可不弘毅”的现代诠释。
三.草色无疆:从闽宁到世界的文明传递
“一株草,可成燎原之势。”菌草技术在国内的推广,是林占熺将科学理想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关键一步。在宁夏彭阳的戈壁滩上,他带领团队种下第一株菌草,用“以草治沙”的智慧,将“地上不长草,天上不见鸟”的荒漠变为“塞上江南”【彭阳县的植被覆盖率从建县初期的不足3%提升至21.27%(森林覆盖率)或34.31%(综合植被覆盖),沙化面积通过系统性治理显著减少。具体数据因统计标准差异需结合不同来源解读,但整体呈现“绿进沙退”的积极态势】。这一壮举,令人联想到《山海经》中“精卫填海”的神话——以微小之力对抗自然之艰,终成沧海桑田的蜕变。
而在国际舞台上,菌草更成为“中国方案”的象征。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到卢旺达,从埃及到南非,林占熺的菌草技术跨越山海,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带去脱贫希望。菌草技术通过“以草代木”模式,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,成为发展中国家脱贫和绿色发展的关键工具。其成功不仅体现在具体增收数据上,更通过改善社区关系、促进性别平等(如女性参与率提升)等社会效益,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、卢旺达等国国际合作的典范。书中写道,非洲农民将菌草称为“幸福草”“金草”,甚至因供不应求而出现“巴新草贵”的奇景。这让人想起张骞通西域的驼铃声声,或郑和下西洋的帆影幢幢——中国智慧再次以草为媒,在异域土地上播撒文明的种子。
四.草魂如诗:科学家精神与诗人情怀的交响
林占熺的形象,在钟兆云的笔下兼具科学家之严谨与诗人之浪漫。他夜半消毒菌袋时“涕泗横流仍迎难直上”,在阿拉善试验有机肥时“抢回被风卷走的粪块”,这些细节展现了他“板凳甘坐十年冷”的科研精神。而当他面对非洲学员时,免费赠送车票、借出被单的举动,又透露出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仁者之心。
更令人动容的,是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的融合。面对国外资本的高薪诱惑,他严词拒绝:“身为共产党员,怎能顾小家而不顾大家?” 这种选择,与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境界一脉相承。他的菌草事业,不仅是技术的突破,更是对“天下为公”理念的践行。
钟兆云笔下的林占熺,是“披晨风降临,带星辰离去”的行吟者。他视菌袋上的血迹为“红色音符”,将科研苦难升华为艺术之美。这种情怀,与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的豪迈异曲同工,又如陶渊明“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”的超然。
面对国外重金诱惑,他坚守“共产党员岂能顾小家而忘大家”;面对质疑嘲讽,他“轻描淡写、云淡风轻”。这种风骨,恰似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的忠贞,又如辛弃疾“男儿到死心如铁”的刚烈。
五.草韵长存:文明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共振
《奔跑的中国草》的深层意义,在于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——既根植于传统,又面向未来。林占熺的菌草技术,巧妙传承《齐民要术》中“因地制宜”的农学精髓,又以创新之姿回应时代对生态文明的呼唤。书中提到,菌草从“以草代木”到“植草代林”的演变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的东方智慧。这种智慧,与西方工业文明“征服自然”的思维形成鲜明对比,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而林占熺本人,则是新时代“士人精神”的化身。他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写在农民的钱袋里”的誓言,呼应了顾炎武“经世致用”的学术理想;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奔走,则让人想起玄奘西行求法的弘毅。这种精神,正如书中引用的诗句: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,穷山距海,不能限也”。
六.草系家国:亲情与使命的双向奔赴
书中最动人的篇章,是林家三代人的薪火相传。妻子罗昭君以“纵容老夫聊发少年狂”的包容,成全丈夫的“草民”理想;女儿林冬梅放弃海外生活回国助父;六弟殉职、五弟接棒,亲情与报国情怀水乳交融。这种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”的格局,令人想起《礼记》中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儒家理想,又如杜甫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的悲悯。
七.结语:奔跑吧,中国草!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,林占熺老先生以草为舟,载着中国智慧驶向世界;钟兆云以笔为旗,让这株草的故事成为时代的丰碑。当菌草在沙漠中“一截一截冒出来,齐刷刷抬头看天”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奇迹,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——在奔跑中传递大爱,在平凡中书写永恒。
读罢此书,书中林占熺团队在科研条件艰苦、资金匮乏的环境下突破技术瓶颈,激励大学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,直面学业与科研中的挑战。"小草"变"幸福草"的奇迹,揭示平凡岗位也能创造改变世界的力量,帮助青年破除功利主义思维,重构职业价值认知。这本书犹如一剂清醒剂,提醒数字时代的青年:真正的创新永远生长在现实土壤中,科技向善的力量始终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。它召唤着大学生既要仰望星空追求真理,更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,在时代命题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。中国生态治理方案与林占熺的“士人精神”,共同构成了一种发展哲学:通过技术普惠与精神感召,实现人与自然、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。对大学生而言,这种精神不仅是职业选择的指南针,更是重构人生意义的价值基石——在“绿进沙退”的全球变革中,个体的每一次创新与坚守,都将成为文明进步的微小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。
不禁想起庄子所言: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”林占熺以草为舟,载着中国智慧驶向世界;钟兆云以笔为旗,让这株草的故事成为时代的丰碑。当菌草在沙漠中“一截一截冒出来,齐刷刷抬头看天”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奇迹,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——在奔跑中传递大爱,在平凡中书写永恒。